51T8博客
没有成本意识限制了你的高效能
2018-2-27 xiaoheima


成本、决策、高效能、投入产出比。

1

说到“万恶的资本主义”,很多人就会想到“宁可把牛奶倒掉也不免费送给穷人”。

课本里是这样说的:

“与此同时,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正将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水,把一车车的大肥猪倒进河中,仅1933年一年就有640万头猪被活活扔进河里淹死,有5万多亩棉花被点火烧光。同样在英国,在法国,在荷兰,在丹麦,整箱的桔子,整船的鱼,整袋的咖啡豆被倒进大海,无数的奶牛、小羊被杀死。”

——《高中历史必修二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我以前学这段课文的时候,对万恶的资本主义充满了仇恨。

多恶毒啊!

那么多人想喝牛奶,而他们就算是白瞎了都舍不得送给那些需要的人。

直到长大以后,学了经济学,才明白这里面的道理。

2

事实上,我也做过不少类似倒掉牛奶的事情。

这次搬家,不要的衣服是直接扔掉了,书也准备这样做。

在深圳幸福生活家饭团微信群里问大家,说我有两个烤箱,有没人要,需要自取。

有两位说要,于是就这样定了。等我结束罗布泊之行后回到深圳,再约定时间让他们来取。

烤箱等东西,送人还有用,但衣服别人又不能穿,如果要捐出去,就得先清洗、烘干,然后才能捐出。没有洗和烘干的时间,所以直接扔掉。

书的话原则上可以让别人来选,但是从沟通上来说,也是需要成本。

至于寄到外地送人,根本不会想,就算是对方愿意到付,我也没时间完成叫快递上门这系列流程。

很多人在想事情的时候,容易把事想简单。

比如上门取东西这个事情,一拆分,是这样的:

(1)需要双方先有彼此的联系方式。

(2)然后约定对双方都合适的时间。

(3)对方过来后,我要把东西拿下去(电梯不刷卡上不来)。

(4)告知简单的使用方法或给出说明书。

(5)交给对方带走。

所以“送东西”并不是动动嘴皮子一句话就能完成的事。

如果送给不只一个人,送出不只一个东西,那工作量就是成倍的。

虽然是要做好事,然而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成本高昂又少意义的事,不做也罢。

3

很多人不懂得如何核算成本,不管是财务还是时间。

记得以前有人想见我,希望我给出一个小时,约我到罗湖见面。我婉拒了。

对方不太高兴,觉得不就是一个小时。

然而我不是这样算法的。

我住深圳南山区,到罗湖的话,地铁一小时。往返加起来两个小时。

如果和对方见面了,我难道一见面就把闹铃放一边,然后等一小时时间到,闹铃响了,我立刻起身走人?

如果对方的话还没讲完,我这样做是会引发愤怒的。

这里面可确定的是:不是一小时而是三小时。

不确定的是:可能不只是三小时。

所以我为什么要答应?

有时候,我们需要练习看穿事务的全程,而不只是其中的片断。

4

谋万世,看上去亏,但这是战略格局。

谋一时,看上去赚,但这可能只是贪小便宜,且有可能影响大局。

人的注意力带宽是有限的,被一样东西占据,也就难以注意到另外的东西。

有人在双十一囤了足够用一年的卫生纸,看上去是挺精明,却并没考虑到占地成本。

问题还在于,卫生纸是个非常低价的东西,再省能省多少钱?

说成本,难道只是省钱吗?

有时候,需要花重金的时候,考虑到成本,是不是就要省下来?

当然不是这样。

真正有价值的成本意识,是懂得计算投入产出比。

哪怕是重金投入,只要觉得产出值得,也应该毫不犹豫。

而这种判断力,是需要培养的。

我在飞敦煌的航班上读完《颠覆者:周鸿祎自传》,里面有这样的故事:

周鸿祎要做一个创意系统,需要一套字库,他的研究生师兄李钊已经破解了一套字库,周向李求助,李说需要买,开价3000块。在1994年,3000块可以说是一笔巨款,周连眼睛都没眨就说晚上把钱拿给李。

回到宿舍里,周就把自己参加一个创意大赛获得的奖品——摩托车——卖给同学,拿到2500块钱,周添上500块钱,买到了字库。

周鸿祎这个人是很有争议性的,不过显然的,他做事非常有决断力。

而缺少成本意识和决断力的人,可能是:

该花的钱没有花。

不该花的钱乱花了。

(时间是同样的道理。)

那么,怎么才能够具备正确的成本意识?

我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日常的训练。

凡事都应该快速地计算:

需要花多少时间、多少钱?

这个时间和钱花得是否值得?

能够产出什么样的效益?

是否能够决然地放弃沉淀成本?

也就是学会做预算,这样的话事情就不会偏离轨道。

同时也要学会复盘,看看事物最后的结果是不是和预料中相符,如果不相符,为什么会发生?

以及,舍得已经投入的成本,不被已投入所累。

让这样的训练成为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决策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了。

你要不要试试呢?

发表评论:
昵称

邮件地址 (选填)

个人主页 (选填)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