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直觉得“废话”不必多说,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才发现废话说对了时机,是多么有用的宝贝。赶紧与大家分享!
【先看下面几段话】
1.您看,这么晚了还来打搅您,真过意不去。您要休息了吧?真对不起,对不起……
2,我不同意这个意见!我明确表示不同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就是不同意。
3.那不是我说的,我怎么会那么说呢?您想,我能说那种话吗?那确实不是我说的。我怎么会那么说呢?您想,我能说那种话吗?那确实不是我说的。
上面的几段话,初听起来似乎有些“废话”,但都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不得不说的“废话”,是必要保留的语言的“冗余度”。
第一段是表示道歉的话,重复几句显示了态度的诚恳;第二段话中的重复是为了表示说话人态度坚决和不容置疑;第三段则是说话人急于表白自己心情而采取的必要的重复。这种语言现象在社交场合经常出现。
由此看来,社交口才的多少适量,并不排除为达到说话目的的必要重复,而是指根据对象、环境、时间的不同,该多说时不少说,该少说时不多说。有的人自我介绍罗罗嗦嗦,祝酒时说上半个钟头还不停,批评起来没完没了……这样既影响说话效果,又影响自己的社交形象。
有人感慨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有那么多的废话。其实,这个问题也应该辩证地看待--至少应该分为两种,必要的废话与公式化的废话。
这第一种废话多少是种策略性的东西,为了某个目的作迂回的口唇耗费,即所谓的顾左右而言它。分明想约人看电影,可说出来却是肚子好饿;本是有求于人,却一个劲地东拉西扯:“马总,你这孙子长得真好,机灵,前途无量啊!”。所以说话,并不直接地消耗多少能量,倒是挖空心思找废话说,让脑细胞损耗不少。
许多事都需要铺垫的过程,比方恋爱,阿Q就是因为不喑婉转之道,直愣愣地一句“吴妈,我要跟你困睡”而造就了一个爱情悲剧、进而人生悲剧,令人扼腕长叹。如果当初阿Q能纵横捭阖、迂回前进,结果可能大不一样:
“吴妈,你今天气色可真好。”
“哪哟,还不是跟平时一样。”
“呀,你做的这衣服可真合体,真是巧手哟,比那些城里的女人强多了。”
“呵,瞧你说的”--低头而笑。
“真的呀,你瞧,这针线活做得多细密,看,这襟上的花绣得有多灵气,跟真的一样……”
--瞧,这时候取得了接近的机会,当然,眼睛只能牢牢地盯着花看,不能在脖子上下漫延扫瞄,没准看到哪儿想入非非吞下几大口口水后冒出句“你身材真好,穿着好看,不穿更好看”,那可就砸了,应该继续作废话的迂回。
“唉,每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是睡不着……不知道幸福对我来说是不是一种传说我永远都找不到……”
一阵风吹来,吴妈下意识地拉了拉衣襟作瑟缩状,阿Q赶紧脱下自己上衣披上,趁机揽腰,继而拉手……
良久之后,阿Q说话了:“吴妈,我要跟你困睡!”
--这时候再托出这话,可温柔婉约亦宜轻俏笑浪,一点儿也不显唐突下流,反而是情深万丈时的真爱表白,不但庄重亲切,还有些须的害羞呢。
如此结果可能就大相径庭--“讨厌,死相!”吴妈羞笑着往阿Q怀里钻,娇羞无限、风光无限……这样,世上就多出两个幸福的人。
必要的废话也应以灵活机动为原则,比如求婚时问:“你死后愿意葬在我家的祖坟里吗?”就迂回太过,切不可胶柱鼓瑟,欲巧实拙。必要的废话可征实例太多,仅举恋爱一门为例,读者有会心于焉的自可通变,以成废话促进生活之大观;当然,也肯请废话修为高妙者不吝赐教,在下洗耳恭听,以加深认识。
很多人不喜欢听废话,很多人在讲废话,但没有人无聊到研究废话的功能,我例外。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废话,几乎都是招呼的话,例如:早上见人说声「早」,只是吃饭时间问人家「在吃饭啊」,家里有人回来,问一声「回来啦」!
明知人家出去吃饭,人家一进门就问「吃饱啦」,见人家皱眉头问「你心情不好吗」,看见阳光普照,见人就说「今天天气真好」,遇见下雨了就说「下雨了」,见人家出门还问「要出去啊」,见人家提菜篮就问「买菜啊」,见人家牵狗就问「溜狗啊」……这些都是不折不扣的废话,但都是很重要的废话。
有些人讲话没有重点,废话连篇,那种没功能的废话才是真废话,应该少说。然而招呼性的废话,应该常挂在嘴上;只是平常有人说有人不说,差别在哪里?我认为是热情跟冷漠。
我是个热情的人,我常讲那种废话。但冷漠的人非但「惜口如金」,连回答都懒,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我们跟人打招呼,却有人相应不理的原因了;因为有人不理,讲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现在的人,住得越近,心离得越远。多讲讲有功能的废话,嘘寒问暖不麻烦也不愚昧,还可以自然拉近人跟人之间的距离,让社会更温暖。
社交中废话的重要性和功能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CC BY-NC-SA 4.0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自
51T8博客!
学习大格局 难得是真经
« 上一篇
2017-05-26
如何培养和提高一个人的悟性!
下一篇 »
2017-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