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最难的不过是要在顺境中依旧保持清醒”。细细体会,觉得不假。人往往在顺境的时候最容易放松警惕,最容易放纵自我。若此刻还能时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便是最为难能可贵。而读书就是让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不二法宝。
真正爱上读书,是大学时候开始的。那时的我刚刚从将近二十年的严格管教中逃脱出来,一时间,竟觉得自己无拘无束到了极点。但是过度放肆后,接踵而至的就是无限的迷惘与空虚: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又该做什么。坠入迷途的我最后选择去图书馆看看。也正是那一天让我深切地意识到,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当年考卷上的分数,更是为了“养心”,为了让我们的心安静下来,看看自己狭小生活圈以外的或相同或迥异的人生;看看古代先哲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发人省醒的思想言论;看看社会名人在当今社会令人钦佩的奋斗历程;看看奇山巍峨;看看秀水壮阔……不知不觉,心底竟豁然开朗,头脑也跟着清明了起来。
加入公务员的队伍之后,我觉得读书给予了我更多的财富。古人言:“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养性最有效的方式便是读书。近年来不少下马的干部都表示没能好好领悟《党章》精神,没能多读书养性。读书或许并不能直接制止不当的行为,但却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我们的价值取向,进而影响我们的思想与行为。我想我们的干部应当多读书,并不是放几本书在家中、办公室里当作摆设,而是把读书当成是一面镜子,一面能够让自己的不足显现的镜子,一面能够对照着不断完善自我的镜子。柴静曾在《看见》一书中提到,当年中央电视台的陈虻是这样批评她和她的节目的:“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在我们干部身上同样适用:“别当了干部,就不是人了。”这话或许有些重了,但我们中的一部分干部确实把“干部”这个称呼看得太重了,竟然忘了自己首先是个“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一个懂得将心比心的普通人。而当我们肯花些时间去读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其实都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简单到大概任何一本书都在告诉我们的道理。但就是那样一个顺境的当下,当局者的我们不愿意醒来。而读书最迷人的地方应该就是,读着读着,我们会觉得对面的,并不仅仅只是一本书,而是坐着一个很聊得来的朋友,或者长辈,或者导师。他们在述说一个可能我们都懂得的道理,但就是在看到他们用不一样的笔墨去描述、去渲染那一个道理时,我们会在一种近乎混沌的思维里,灵光乍现,恍若醍醐灌顶。这大概就是读书最质朴,却也最深刻的意义吧。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选择和自己“聊得来”的好书,才能感同身受,才能越读越体会到它的好处,才能静下心来,沉下身来,全身心投入,细细品读并仔细体味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深刻内涵。这些好书也会让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比别人看得更长远、想得更深刻,悟得更透彻,让我们即使在顺境面前也能时刻保持清醒,戒骄戒躁,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对我们的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