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与回报是一个被人们经常谈起的话题,其通常会被理解为物质上的给予与回报,其实,给予与回报范围非常之广,可以引伸至思想、精神、善与恶、德与怨多个方面。正是给予与回报的良性循环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人们在这个大循环里快乐的工作与生活,让社会充满了爱。
给予与回报是一对平衡体。有人认为礼尚往来是简单的物与物交换也是一种给予与回报,其实不然,它有精神与情感的成分在里面。举个春节窜门的例子,你到我家来带了十斤苹果,一起吃餐饭,我再你家去送去十斤桔子,一起吃餐饭,这单从物质上的给予与回报来讲是平衡与对等的,谁也没有得到和失去什么,但这里有更深层次的精神的给予与回报,通过两次走访,双方增进了情感与精神上的收获,也可以理解为你给予了我精神和情感,我得回报你精神与情感。所以,这里的物质与思想是平衡的,只是思想和情感上多了一个收获,两种思想的交流是各得两种思想,而物质则不同。
物质与思想的给予与回报。温饱没有解决的人首要是给予物质。温饱是人得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这点人与动物的特性相同,温饱需求是动物的全部,因为动物没有思想。而人则不同,人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会去寻找思想的需求,所以要给予其思想。
人的一生是物质与思想的给予与回报的一生,给予物质,收获的是物质,也可能是思想;给予思想,收获的是思想,也可能是物质。对于回报来讲,是用物质还是思想,得看需要得到回报的对象。从境界上来讲,思想的给予与回报高于物质的给予与回报,因为思想属于精神层面。
情感的给予与回报。人是有思想的情感动物,所以存在情感的给予与回报,而每个人都非常在意这个方面的东西。如果你在情感上给予了别人,却得不到回报,这会让你痛苦,如果得到了回报,你会感觉心里平衡与幸福。真心相爱的人,在爱的给予与回报方面多数是对等的,如果不对等,时间久了,将会产生裂痕。单相思的人,在情感上只有给予对方,而没有回报,因为被你思念的对象根本不知晓。至于父母与子女在情感的给予与回报则是另一种情况,父母对子女的给予是生育养育并培养成人,而父母得到的回报是要子女在你年老体弱时给予关照。
下面来谈一下给予和回报有时间差和空间差,及其符合因果报应法则,善恶恩怨的给予与回报。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通常是指是指给予人以善,人将以善回报与你,给人以恶,人将以恶来回报 你。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说明给予与回报有时间差。但从另一层意思来讲,善恶符合因果报应法则,你做了好事,将来一定会得到好的回报,你做了恶事,将来也一定得到坏的回报。
《论语》中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意为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又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老子》第六十三章说:“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要用正直的行为去回报别人的怨恨,用恩德去回报别人的恩德。两位思想家都反对以怨报怨,就是别人对你做了坏事,你要以直或以德来回报,从而避免进入一个恶性的怨怨相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其实也是一种给予与回报的关系,大意是说人家给你一点恩惠,你要用更多的恩惠给以回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书面记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其句原为民间的俗语,广为人采用,后来清代朱用纯编辑收录,为教子醒世采用。对于父母给予子女的恩情无法用数量计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太适用于父母与儿女之间的给予与回报,现在的父母给予子女的是涌泉,而非滴水,有些子女甚至只拿滴水去回报。
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给予的最好方法是给人以学习和技能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给予人一些物质上的帮助。
给予与回报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平衡,虽然给人感觉给予与回报是不成比例或不对等的,其实这种不对等是局部的和暂时的,而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它是绝对的平衡。这也告诉我们在看待事情时要从整体和全局出发,而且要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这样会认清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