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分享的人容易当领导
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最新研究显示,对他人友善能提升自己获得成功的概率。研究人员发现,“给予者”更乐于分享知识,反过来也会获得更多知识,成功的机会就变得更大。德国图宾根大学研究人员通过性格测试,将参加试验的人分为三种类型:给予者、索取者和匹配者。试验中,每位参与者都被分配了一笔400美元的虚拟“基金”,然后被要求自行决定拿出多少钱投入一个共享的集体基金。
这些人被告知集体基金中的钱将会翻倍,而且在所有集体成员中均分。这样,从整体而言,如果每个人都将自己的“基金”全部捐出来,将会为每个人带来更大收益。然而,如果其他所有人都捐钱唯独自己不捐的话,则获得的收益将更丰厚。试验结果显示,给予者不仅同团体分享更多的钱财,而且更多地分享重要信息。而且在性格特征上,给予者更少以自我为中心,因而更受欢迎,在试验结束时常能成为领导者。
二、职场上7种心理碰不得
职场生活,离不开良好的心态,一有负面的情绪包含在里面,就会影响工作,那么有哪些心理是最要不得的呢?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理如不克服,会磨损人的独特个性。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由于怯懦,在社交中即使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却不敢表达出来。这种心理别人也能观察出来,结果对自己产生看法,不愿成为好朋友。有些人在社交中或是托朋友办事,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目光审视对方,无端猜疑,捕风捉影,说三道四,如有些人托朋友办事,却又向其他人打听朋友办事时说了些什么,结果影响了朋友之间的关系。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说明自己标新立异,对任何一件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我就认为坏;你说对,我就说它错,使别人对自己产生反感。
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逢场作戏,朝秦暮楚,见异思迁,处处应付,爱吹牛,爱说漂亮话,与某人见过一面,就会说与某人交往有多深。这种人与人交往只是做表面文章,因而没有感情深厚的朋友。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见到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朋友才交往,而且常是“过河拆桥”。这种贪图财利,沾别人光的不良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有些人对各种事情只要与己无关,就冷漠看待,不闻不问,或者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就是“人格”,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一些朋友。温馨提示:只有心态良好,在工作中才能游刃有余。如果你身在职场,切记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在职场上得心应手。
三、“认真”要适度 不能太较真
最近偶然间在微博上看到一组美图,题为“认真的你最美丽”,画面上的每个人都在专心地做一件事,绘画、插花、陶艺……专注的目光和凝重的神色,如同一曲摄人心魂的钢琴曲。认真的人总会感染他人的内心。季羡林先生在回忆录《留德十年》里讲了一个故事:1944年冬天,盟军完成了对德国的合围。德国人的生活困难重重,尤其面临缺乏燃料的困境。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人们没有去山上大肆砍伐树木。德国林业人员找到老弱病残的劣质树木,做上记号,告诉民众只能用它们来生火。直到二战结束,全德国没有发生过一起违规砍伐的事件。德国人的自律源于认真,这种在危难关头还能保持认真的态度,让世人感到震撼。认真的人对待自己不糊弄。西方有句话,“上帝一定会保佑认真的人,即便他们活得辛苦”。上一代人从小就听着《小猫钓鱼》的故事长大,认真做事、认真思考、认真总结是他们的成长指南,也是社会的价值基石之一。而认真活着的人,外表干净利落,内心平和淡然,散发着自信的气息。对自己态度认真还有助身心健康。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刘易斯·特曼研究发现,对自己认真的人会有合理的生活规划,并能付诸实施,而且更注重细节。因此,他们活得更规律,会约束自己,生活有节制。
认真是如此美好的品质,但有句流传甚广的口头禅却让认真变了味。当你想搞清楚某件事的来龙去脉时,就会有人高深莫测地说,“认真你就输了”;当你想把工作再精益求精一点时,就会有同事很不耐烦地说,“公司又不是你的,认真你就输了”;当你要考证一篇微信养生文章的真实性时,也会有人不屑一顾地说,“看看就算了,认真你就输了”。这样的人,常以游戏人生的高人自居,而认真被当成讨嫌的品质被人嘲笑,暗含的意思就是偏执、不懂变通、没有悟性。当今社会,玩世不恭似乎成为多数人奉行的准则。针对一件不值得认真的事情或者难以分出对错的情感问题,的确要用超然的态度避免争执。但世上有更多值得认真的事情。一个原本有价值的问题,对方一句“认真你就输了”便消解了其中本当严肃之处。而一个人的人生中,假如没有什么值得认真的事,恐怕也只能糊弄着过完一辈子。如果每个人都马马虎虎上班,写不靠谱的文案或程序,糊弄着做生意,一切都是凑合,觉得差不多就得了,那么我们的生活中将会充斥着摇晃的家具、开线的衣服、失灵的电器……这就是放纵“不认真”的结果。不过认真也要适度,千万不能较真。过于较真的人在自己狭小的世界里认真着,无暇打开心门,可能遭到疏远。他们把规则神化,一旦打破一次,就可能心烦意乱,不利于心理健康。
四、现状感受就一个字“累”
年初是职场变动最频繁的时候。有些人在重压下感到身心疲惫;有的人对工作提不起任何兴趣;还有人对以往得心应手的任务无所适从……上述“症状”都可能是工作倦怠在作怪据“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七成人会出现工作倦怠。人们产生工作倦怠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人甚至工作半年到8个月就开始厌倦工作。日前,美国梅奥诊所的心理学团队综合大量研究,就工作倦怠做出了详细解读。工作倦怠最突出的感受就是“累”,感觉自己的心理能量、工作热情、创意想法正在被榨干,对工作和生活失去掌控感,不仅没有耐心、工作态度消极,而且难以承受任何挫折,经常怀疑自己的价值以及选错了职业,又缺乏改变的勇气。工作倦怠的负面感受还会蔓延到生活中,对许多事情丧失兴趣,对家人、朋友越发苛刻。工作倦怠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赫伯特·弗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随后,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克里斯蒂娜·马斯勒把工作中长期的负面情绪及人际冲突引起的心理综合征称为工作倦怠。她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压力状态,会让人身心俱疲,并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她把工作倦怠者称为“企业睡人”。
接受他人鼓励少。研究发现,如果领导或同事对自己的期望程度不明确,或者得到的正面评价少,心里就会不舒服,也就很难对工作得心应手。缺乏自我掌控感。有些人杂事太多,常被同事、领导打扰,工作进度不能由自己合理安排,就可能导致疲倦感。老被欺负或挨批评。此时压力更大,还会把愤恨转移到工作上。即使批评得有道理,这种负面感受也会让人心里不舒服,进而对工作产生厌倦。价值观有冲突。若价值观、做事方式与老板不同,心理冲突会让人身心俱疲。工作与兴趣不符。此时就会感到工作是负担、任务,而不是乐趣、事业。工作过于单调。比如会计一直在算账,程序员一直在编程,人需要持续保持专注,就会加深疲劳感。人际圈子狭窄。许多在大城市的“漂族”白领,工作压力无处排解,孤独感会增加压力,进而影响工作的心态。
四类性格易倦怠。自卑的人自我评价低,容易丧失信心,失去动力。完美主义者过分吹毛求疵,总对结果不满意,缺乏成就感。A型性格者是工作狂,表面冲劲十足,但身心早已超支。外控型人格者总是听天由命,遇事找外因,从不反省,心理能量不足。助人行业最高法。弗登伯格认为,职业倦怠最容易发生在助人行业中,如教师、医护人员等。梅奥诊所调查发现,超四成医生对工作感到疲惫。助人者将内心的资源耗尽而没有补充,就会引发倦怠。此外,压力过低、缺乏挑战性的工作,由于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无法获取成就感,从业者也容易倦怠。身体方面,梅奥诊所研究发现,工作倦怠会导致深度疲劳、失眠、焦虑、抑郁、酗酒、过敏、躯体疼痛、反复感冒、消化道溃疡等,还是心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尤其是女性)的高危因素。情绪方面,工作倦怠的人难以放松,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忧虑的事,注意力难以集中。有些人易怒,对自己的工作表现不满,常常拖延和犹豫不决,很难承担责任。他们总觉得,“无论我做什么都是不对的”。人际关系方面,工作倦怠者没心情与人聊天,只想一个人呆着。久而久之会缺乏同情心,为人冷漠,没有耐心,进而影响人际和家庭关系。一位倦怠的教师曾说过:“我感觉自己跌进了一个黑洞,很绝望,不得不在崩溃前逃离学校。”
五、如何找准你的“职业锚”
在这个自由择业的年代,既没有农业时代的子承父业,也没有大锅饭时代的包分配。初入职场的人,犹如小舟驶入大海,选择最适合的职业道路,是场艰难、焦虑的探索过程。此时,“职业锚”可以帮我们。职业锚是美国职业指导专家施恩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理论,意思是,综合自己的职业动机、价值观、工作经验、个性和才能等因素,确定独属于自己的职业理念。确定了“职业锚”,不管风浪多大,都能一如既往地坚持某项职业,并取得成功。
职场专家总结出8种“职业锚”:1.技术型:追求技术领域的成长和技能的提高。2.管理型:追求晋升,整合他人努力的成果,将公司成败看成自己的成败。 3.自主独立型:希望随心所欲安排工作和生活方式,不愿放弃自由与独立。4.稳定型:追求工作中的安全与稳定感。5.创造型:愿意冒险,渴望创建自己的公 司、产品或服务。6.服务型:愿意服务于别人。7.挑战型:喜欢挑战,战胜困难。8.生活型:追求个人、家庭和职业的平衡。可以通过网上的“职业锚测试” 找出自己的职业理念。人的第一个职业期,即24~31岁,职业探索往往是盲目的,常根据专业、机遇等随机选择。31~35岁则进入关键 阶段,可能倦怠、迷茫,需要重新规划职业方向。在这个阶段,“职业锚”是转变自我的好工具,能帮我们听从内心的声音,找到自我价值和激情所在,重新找回激 情、爱、价值和成就。
想做职场高管?没这5种心态,即使上位也不会做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CC BY-NC-SA 4.0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自
51T8博客!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 上一篇
2017-10-13
炒菜时先放肉还是先炒葱花 葱姜蒜先后顺序怎么放
下一篇 »
201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