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企业的建设与管理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管理模式与方法,既有西方社会所谓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又有中国本土传统管理模式。受地域环境的影响,企业管理具有差异性,中国企业在对西方的公司治理模式顶礼膜拜的时候,却有西方管理学家研究发现,具有中国传统的企业才是最长寿的企业模式。作为企业发展重要工具的管理学,长期以来一直以西方科学为基础,其相当一部分思想却来自中国的哲学。
下面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结合应用做具体的分析。
在悠远璀璨的华夏历史中,战国时代的哲学天空尤其耀眼,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们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对唯心论和唯物论作了最深入的剖析和探讨,真可谓百家争鸣、争奇斗艳。释家、儒家、法家、道家、兵家、纵横家、杂家、阴阳家等各种流派令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那个时代形成的哲学思想对东方文化影响至深;乃至于改变了历史的轨迹。
由于从严格意义上说,管理不算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从古至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定式和万能的管理思想,而只有因地制宜、因时而变的权变法则,在人类文明驱使的长达数千年的管理和被管理中,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和形而下的经验操作宛若水天一色、如影相随。
今天我们重点说的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和结合。
在各种思想流派中,最能恩泽后世的就是儒家和法家思想,不仅在古代封建王朝帮助帝王们建功立业,即使在21世纪的当下,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等各类社会精英都在向古代圣贤孜孜不倦的求知中,获取了管理实践中的真知灼见。无数实践证明,要想成为真正的管理高手,儒家、法家思想的组合应用非常关键,甚至缺一不可。
传统的儒家思想讲究的是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在生产力和教育水平普遍低下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对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并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下面简述一下儒家的“三治”:
1、 儒家的“礼治”思想
儒家的“礼治”思想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礼治”是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始终倡导的,他们用“礼治”来树立其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尊贵地位,用“礼治”来划分社会等级,维护等级秩序。国家的治乱与否,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礼治”可以说维护社会秩序,规范社会行为的一种初级社会制度。
2、 儒家的“德治”思想
儒家的“德治”思想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德治”可以创造企业管理中的企业文化与管理方式,是现代管理制度所要借鉴的主要思想之一。
3、 儒家的“人治”思想
儒家的“人治”思想,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充分的强调了“人”的重要性。从这一角度看,“德治”思想和“人治”思想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儒家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现代儒家思想认为管理者只有具备了“仁、义、礼、智、信”这些良好的品德和涵养,才能培养出良好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下属、感染下属,从而有效地领导下属。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睦融洽的关系,在企业内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将儒家的仁爱思想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相结合,有利于在企业中形成尊重人、信任人、爱护人的氛围,有利于创立一个以爱换取被爱、以奉献换取感恩的良好人际关系环境,从而使全体员工不断增强奉献精神、真诚服务精神。
儒家关注人的社会属性,重视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化和引导,并以此作为人们道德标准的衡量尺度。把儒家思想应用到管理中,有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在知人善用的过程中,要有相马的眼光,有才无德要慎用,有德无才可小用,有德有才可大用,无德无才百无一用。选拔好人才后,要贯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宗旨,要予以充分的信任和授权,相信他们有意愿和有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学习型组织中,管理者注重教化之功,所以会加强员工培训,主张有教无类和诲人不倦,倡导因材施教和循循善诱。
儒家式管理欣赏浩然正气,崇尚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严于律己,博爱众生,赞成团队成员之间应该协调和睦,又反对无原则的苟同与同流合污,希望组织成员具有大局观,在组织利益面前能够局部服从整体、不求私欲、牺牲小我、无私奉献。儒家思想具有强大的洗脑作用,有助于增强组织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忠诚度,在现代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汉武帝刘沏率先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这种治国之策沿袭数千年,可见儒家思想在国家管理中地位之高。在东方管理者的潜意识中,儒家思想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管理者如不能深刻领悟“中莆之道、外圆内方、过犹不及、节用有度”的道理.似乎就不够成熟和练达,这也算是中国式管理的一种特色吧。“宽,纠之以猛;猛,济之以宽”^是儒家学说的精华所在,也全面揭示了管理的权变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把儒家思想运用到商业经营活动当中业已被众多的企业经营者所釆用,儒家思想的“仁者爱人、以义制利、诚实守信”等观点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一个不同于西方的管理理念,并是经营者树立个人魅力的重要思想源泉。同时给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带上了浓厚的文化意蕴。一方面说明儒家思想强大而又无所不在的影响力,中国各行各业,各个角落无不受其熏陶;另一方面也说明商人并非都是奸伪狡诈、奢靡挥霍,商人也可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商业道德与儒家传统道德观念是相通的。2008年三聚氰胺牛奶事件更呼唤把儒家仁者爱人、以义制利、诚信为主的思想融入经营活动、形成以儒家思想为重的浓郁企业文化氛围,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体现
1、仁者爰人
这是孔子关于“仁”的最本质的概括,儒家思想要求现代企业把公众当作自己的服务对象,将公众利益作为公司发展的前提,作为决策的依据。“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精髓,现今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对一些正在发展和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管理者来说,在管理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同现代企业管理真正结合好,企业才能长治久安,稳健发畏:特别在民营企业中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如何能使员工由你让他们干好转为他们心甘情愿的自己干好,把厂家的事当成自家的事,
除了需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外,还必须有一定的情感因素在里面,要善待员工使其感到自己被关心和有保障。
不可否认“人治”是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任何一个企业都是由许多个体的人来组成的,每一个个体的人都具有普遍性与重要性,只有在重视人的普遍性的情况下,
才能发挥其重要性的作用。在成功的企业管理中必须要强调人的作用,加强对人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把“人治”当成企业管理中最关键的一环,才能充分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善生产关系,刺激生产力的提高,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中的“人治”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2、以义制利
孔子主张,“君子义以为上”,将正义作为君子的最高行为标准。有人将儒家说成只要义不要利,而商人只要利不要义,互不兼容,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儒家的以义制利将这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当“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该把“义”放在首位,不能取不义之财,不能为了个人私利而不顾社会的整体利益。儒家思想倡导在符合“义”的前提下去获取利,企业行为要有利于人类社会,以社会公共利益为重。三聚氰胺牛奶事件不是孤立的,为什么要在牛奶中加三聚氰胺?为了虚增牛奶中的蛋白质指标,为了赚钱;为什么要给猪饲料添加痩肉精?为了不正常增加瘦肉比例,为了赚钱;为什么有人给猪、牛残酷灌水?同样是为了赚钱!等等诸如此类的事件比比皆是。这些都是在“义” “利”
冲突中,舍义而取利的典型做法。而这种做法却违背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主张“义”是取得“利”的保证,主张用义对人们的求利之心得以限制。
“贵义贱利”是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的重要体现。孔子言:“罕言利”。儒家思想反映在中国商人经营思想上即“买卖不成仁义在”,“财自道生,利缘义取”。明清的徽商主张“以义获利”,“生财有大道,以义生利,不以利生利”的经商原则,使他们获利不小。“君子何尝不言利,但不逐利”,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儒家思想倡导先义后利、见利思义,坚决反对不仁不义、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发不义之财。在当今商海中,应特别重视义在企业行为中的作用和效果,把义视为企业精神支柱的一个重要方面。
3、儒家思想是企业家树立人格魅力的一个重要思想源泉
2008年在广东考察工作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与企业家座谈时这样说: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会管理,企业家的身上还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总理提到“道德的血液”,其实是向企业界提出了义和诚信的问题。义利,是辩证的、可以互相转化的关系。中国古代既讲治国以“富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也讲义利并重,不能以“利”害“义”,而要以义制利,取之有道,守义才能长期取利。这更要求现代企业家及管理者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修为。对企业而言,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企业目标,完成企业任务,使企业利润最大化,而管理者的品德一一即人格魅力,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无论大的企业,还是小的企业,一个企业的兴亡,都深深打着企业领导人的烙印,一个好的企业管理者,一个真正能够为企业服务、为员工服务、对企业负责、对员工负责的管理者,除了拥有现代化的管理才能和应该具备的良好的个人品质,具有一个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人格魅力,一个企业的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打动人、吸引人,赢得被管理者或你的下属的依赖、信任。他发出的号令,才有感召力,才能一呼百应,令行禁止,而感召力的产生,只能来自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即个人品德、情利”,“生财有大道,以义生利,不以利生利”的经商原则,使他们获利不小。“君子何尝不言利,但不逐利”,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儒家思想倡导先义后利、见利思义,坚决反对不仁不义、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发不义之财。在当今商海中,应特别重视义在企业行为中的作用和效果,把义视为企业精神支柱的一个重要方面。
3、儒家思想是企业家树立人格魅力的一个重要思想源泉
2008年在广东考察工作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与企业家座谈时这样说: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会管理,企业家的身上还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总理提到“道德的血液”,其实是向企业界提出了义和诚信的问题。义利,是辩证的、可以互相转化的关系。中国古代既讲治国以“富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也讲义利并重,不能以“利”害“义”,而要以义制利,取之有道,守义才能长期取利。这更要求现代企业家及管理者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修为。对企业而言,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企业目标,完成企业任务,使企业利润最大化,而管理者的品德一一即人格魅力,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无论大的企业,还是小的企业,一个企业的兴亡,都深深打着企业领导人的烙印,一个好的企业管理者,一个真正能够为企业服务、为员工服务、对企业负责、对员工负责的管理者,除了拥有现代化的管理才能和应该具备的良好的个人品质,具有一个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人格魅力,一个企业的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打动人、吸引人,赢得被管理者或你的下属的依赖、信任。他发出的号令,才有感召力,才能一呼百应,令行禁止,而感召力的产生,只能来自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即个人品德、情操产生的一种亲和力。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亲和力,就不会产生凝聚力,一个企业没有凝聚力,怎能产生竞争力,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又怎能有生命力呢?特别是民营企业,亲和力凝聚力尤为重要。在一些民营企业承包老板眼里,企业是个人或家庭谋福利的工具,这种企业私有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导致员工很难跨越血缘界限对企业有所认同,老板不注重自己在员工心中的形象的树立和人格魅力的培养,管理者大多急功近利,员工不可能对企业产生较高的忠诚度。而老板要想树立自己的人格魅力,儒家思想的“诚实守信”、“以义制利”、“仁者爱人”等观点是他们应该首先加以借鉴和考虑的。
一个健康发展的企业必然有着完善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能有效的解决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以上种种问题。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是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建设形成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例如海尔集团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这就是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这种企业文化能有效的促进员工行为品质的建立和提高员工道德思想的境界,能极大的焕发出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以“德治”思想为指导而建立的企业文化,再配合企业领导者的以身作则和人格魅力将会使管理工作在和谐的氛围下产生意想不到的效力,从而促使企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益。
试论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CC BY-NC-SA 4.0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自
51T8博客!
怎样判断老板要炒你鱿鱼
« 上一篇
2017-12-01
炒人的一般流程
下一篇 »
2017-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