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谈这个话题。
2012年在实中教今年这一届高三的学生的时候,当时我担任理科实验班的化学教学,我就同那一班学生谈论过这个话题。起因是我教学生一般从高二开始,硬性作业任务非常少,让他们课后去动脑思考的多一些,比如我每教完一节书后,让他们利用树状分类法做总结(我也要求过你,但你也没做到),每周让他们向我提三个问题。每次做下来,结果都非常不如意。课后与学生交流中了解到,他们认为类似这样的作业没用,还不如去动手做几个题目更实惠,当时那个班上还有一个是我们的远房亲戚的小孩,她表现得尤为突出。今年在侨中教高二还用这一招,但学生表现与12年差不多,所以今天化学课上我又用了十多分钟与他们交流这个话题。
或者这不是孩子们的错。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国人的功利心太强。正是由于强大的功利驱动,国人信仰已失,“道德”成了只有在书上才能难得一见的名词,因此出现了当今中国的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等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变得冷漠,出现了“扶不扶、救不救、让不让、帮不帮”的社会疑问,与我们一直引以为自豪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相距甚远。
同一现象两个班,虽然相隔了两年,但我还是意识到现在的这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功利心太强,大多数的人都变成了“容易被名利收买的人”,一旦他们功成名就,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说真的我也曾经是这样,导致了当初许多做法现在看起来是多么的荒唐。这也许就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过去几千年能造就中华民族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诞生了那么多的大家与巨匠,中华文明能延续五千年,成为人类历史的仅有。为什么民国短短的几十年,却造就了那么多的大家与名家,而49年到现在已经一个花甲有多了,没有出现过一个大家与名家。也许就是当年的有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虽然此后几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科学类的奖项还是难望其项背。虽然钱老去世后,社会各界就不同行业部门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答易行难”,我认为如果不去功利化,将成为中华民族永远之痛,这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因此我这次选择了这个话题同你交流。
今天上网浏览一下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将其中一篇博客写得非常精彩的部分摘抄下来,供你参考:如果你问学生,今天你中5000万的彩票,明天你还读书吗?如果他说不读了,那这就不是一 个真正的读书人,读书不过是他的敲门砖而已。这种人也可能读书成绩很好,因为他有动力,他要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本来也无可厚非。但作为老爸,自认为还是一个搞教育的人,请你切记:真的不能满足于此。在前几次我与你交流的过程中说到过类似的话,享受学习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者,才能学到最多的东西,而最后他们也将得到最大的成果,甚至伟大的成果。任何一个行业的顶尖级的人物,几乎都是这种人。这道理很简单,过程是因,结果是果,虽然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但毕竟有因才有果。
一个人功利心太强会使他失去长远的眼光,会让他只盯着眼前,只顾当下,会成为一个十足的机会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求你做事他是孙子,办成事情他是老子;求你出山你是玉,不用你时你是垃圾;你在台上的时候与你握手拥抱,下得台来就会咒骂踢脚;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人前说人话鬼前说鬼话。在他们的字典里,没有亲情大义,没有民族利益,只有为功利的相互利用关系。请你坚信这种人一定不会走得太长远,吃亏是必然的。正是由于只顾眼前,视亲情大义、民族利益于不顾,战争年代才会出现那么多的“汉奸”“叛徒”,其实日本人是最看不起汉奸的,在他们眼中汉奸才是最可恶的。
人不能有太多的功利心。大凡人都是有一点功利心的,但不能太多,千万不能成为自己的主要品格或品格的主要方面。首先得承认大凡人都是有功利心的。中国古语云:无利不起早,也说明每个人内心“趋利避害”是天性。人在与自然的抗衡中显得很弱小,在复杂的社会中生存很难,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有许多无奈。有一点功利心,就给自己留了一点自我保护的空间。其次功利心不能太多,不能成为自己的主要品格或品格的主要方面,否则就会侵犯他人的生存和利益,侵害社会的和谐,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所以说:不是说不功利,但千万不能太功利。
对于中学生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功利心不太强?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努力:
1.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明确读书的目的。曾经与你交流过,每年的高考状元谈学习心得,他们各自有自己不同的心得体会,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觉得学习是生活之必须,他们感觉学习绝对不是负担,因此他们能自觉去学习,必不会有“早恋”之忧愁,也没有“手机”“电脑”之烦恼,自然他们的成绩就会出类拔萃。举这个例子是否你觉得还是功利了些呢?
近年来我与学生、老师、班主任交流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教育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所谓的名誉而不惜一切代价让学生多考几个本科吗?你不见现在多少大学生失业,所以近年多次被学生问到同一个问题: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读书有用这个答案是不容怀疑的。读高中的目的是为了考上一个好大学,这是其中一个目的,但不能成为唯一的目的。读书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教会你如何面对问题,如何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与人交往,一句话读书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2.养成良好的行为、学习、生活习惯。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在校时间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学习、生活习惯,这才是终身受益无穷的好事,这更是读书的目的。养成良好的习惯,自然你就不会太功利,因为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是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专家说18天能养成一个习惯,但坚持一个习惯则是一个非常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如果功利心太强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良好的礼仪、道德廉耻规范。良好的生活习惯说简单点就是该干啥时你干啥,该睡觉时你就睡觉,而且睡得着,该吃饭时你吃饭,而且吃得香,该学习时你就学习,更要学得有效果。
3.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下周我想用专题文章同你交流):坚持阅读(阅读纸质书籍,不包括电子书)的习惯;适当的超前学习的习惯;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良好的思维习惯(包括发散思维、对比思维等);及时总结,适时反思的习惯;朗读背诵的习惯。
菩萨修因不修果,俗人修果不修因 ,专心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至于结果是什么,真不是自己该考虑的问题。
不要太在意结果,其实这样做,最终的结果反而可能出类拔萃。我与你聊得最多的一句话:你越是想得到的东西最后越是得不到。人真的不能太功利,否则自寻烦恼,自断后路。
以网络上看到的几句话做为这次交流的结尾:不要等到需要,才积累人脉;不要等到有时间,才去读书;不要等到身无分文,才想储蓄;不要等到痛苦,才放下;不要等到那个人走了,才珍惜;不要等到同龄人都成功了,才知玩物丧志;不要等到变老了,才懂得忘掉;不要等到拥有很多时,才学会分享。
做人不要太功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CC BY-NC-SA 4.0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自
51T8博客!
【职场生存】职场新人走向成功需经历这四个阶段!
« 上一篇
2017-12-12
人生的顺序别搞反了(据说99%的人都搞错了)
下一篇 »
2017-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