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之道是人的大智慧,因为生存与毁灭尽在进退一念间。何时能进,何时该退,明白了这点,方可在坎坷人生路中一路向前。纵观古今豪杰,能知进退者又有几个?阁主在看演义时,贾诩对进退之道把握的很是到位,可惜他侍奉的李傕、郭汜却未能听他。
王允灭董清除余党时,贾诩劝李郭“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然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是为进。曹操奉诏讨伐李郭时,贾诩又劝李郭“操兵精将勇,不如降之,求免本身之罪。”是为退。
李傕、郭汜听了贾诩的进,夺了天子,没听贾诩的退,败了江山。
贾诩为何面对王允是劝进?因为王允之兵将勇者唯有吕布,而李郭部将也是打仗好手,况且王允已经不给李郭活路了,此时退必死无疑,进尚有一线希望,所以面对王允须放手一搏。而面对曹操为何劝退?曹操兵将勇谋士多,从军事实力来说李郭毫无优势可言,而曹操能容人,对李郭不是非杀不可,若降还能被启用,所以此时退比进合算。
可是李郭为什么只听进不听退呢?劝进时,李郭属于赤脚的不怕穿鞋的,横竖是一死还不如以命相搏,所以他们听了。劝退时,李郭已不在是光脚的,他们享受着天子待遇,把持着朝廷,过惯了领导生活,不愿屈尊于他人,不甘心放弃眼前的既得利益。
我们都知道知进退方可胜,可是面对退时,许多人都会做出错误的选择,能放下眼前利益的能有几个?若能做到急流勇退、见好就收、功成名遂身退的人才能做最后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