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决策、高效能、投入产出比。
1
说到“万恶的资本主义”,很多人就会想到“宁可把牛奶倒掉也不免费送给穷人”。
课本里是这样说的:
“与此同时,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正将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水,把一车车的大肥猪倒进河中,仅1933年一年就有640万头猪被活活扔进河里淹死,有5万多亩棉花被点火烧光。同样在英国,在法国,在荷兰,在丹麦,整箱的桔子,整船的鱼,整袋的咖啡豆被倒进大海,无数的奶牛、小羊被杀死。”
——《高中历史必修二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我以前学这段课文的时候,对万恶的资本主义充满了仇恨。
多恶毒啊!
那么多人想喝牛奶,而他们就算是白瞎了都舍不得送给那些需要的人。
直到长大以后,学了经济学,才明白这里面的道理。
2
事实上,我也做过不少类似倒掉牛奶的事情。
这次搬家,不要的衣服是直接扔掉了,书也准备这样做。
在深圳幸福生活家饭团微信群里问大家,说我有两个烤箱,有没人要,需要自取。
有两位说要,于是就这样定了。等我结束罗布泊之行后回到深圳,再约定时间让他们来取。
烤箱等东西,送人还有用,但衣服别人又不能穿,如果要捐出去,就得先清洗、烘干,然后才能捐出。没有洗和烘干的时间,所以直接扔掉。
书的话原则上可以让别人来选,但是从沟通上来说,也是需要成本。
至于寄到外地送人,根本不会想,就算是对方愿意到付,我也没时间完成叫快递上门这系列流程。
很多人在想事情的时候,容易把事想简单。
比如上门取东西这个事情,一拆分,是这样的:
(1)需要双方先有彼此的联系方式。
(2)然后约定对双方都合适的时间。
(3)对方过来后,我要把东西拿下去(电梯不刷卡上不来)。
(4)告知简单的使用方法或给出说明书。
(5)交给对方带走。
所以“送东西”并不是动动嘴皮子一句话就能完成的事。
如果送给不只一个人,送出不只一个东西,那工作量就是成倍的。
虽然是要做好事,然而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成本高昂又少意义的事,不做也罢。
3
很多人不懂得如何核算成本,不管是财务还是时间。
记得以前有人想见我,希望我给出一个小时,约我到罗湖见面。我婉拒了。
对方不太高兴,觉得不就是一个小时。
然而我不是这样算法的。
我住深圳南山区,到罗湖的话,地铁一小时。往返加起来两个小时。
如果和对方见面了,我难道一见面就把闹铃放一边,然后等一小时时间到,闹铃响了,我立刻起身走人?
如果对方的话还没讲完,我这样做是会引发愤怒的。
这里面可确定的是:不是一小时而是三小时。
不确定的是:可能不只是三小时。
所以我为什么要答应?
有时候,我们需要练习看穿事务的全程,而不只是其中的片断。
4
谋万世,看上去亏,但这是战略格局。
谋一时,看上去赚,但这可能只是贪小便宜,且有可能影响大局。
人的注意力带宽是有限的,被一样东西占据,也就难以注意到另外的东西。
有人在双十一囤了足够用一年的卫生纸,看上去是挺精明,却并没考虑到占地成本。
问题还在于,卫生纸是个非常低价的东西,再省能省多少钱?
说成本,难道只是省钱吗?
有时候,需要花重金的时候,考虑到成本,是不是就要省下来?
当然不是这样。
真正有价值的成本意识,是懂得计算投入产出比。
哪怕是重金投入,只要觉得产出值得,也应该毫不犹豫。
而这种判断力,是需要培养的。
我在飞敦煌的航班上读完《颠覆者:周鸿祎自传》,里面有这样的故事:
周鸿祎要做一个创意系统,需要一套字库,他的研究生师兄李钊已经破解了一套字库,周向李求助,李说需要买,开价3000块。在1994年,3000块可以说是一笔巨款,周连眼睛都没眨就说晚上把钱拿给李。
回到宿舍里,周就把自己参加一个创意大赛获得的奖品——摩托车——卖给同学,拿到2500块钱,周添上500块钱,买到了字库。
周鸿祎这个人是很有争议性的,不过显然的,他做事非常有决断力。
而缺少成本意识和决断力的人,可能是:
该花的钱没有花。
不该花的钱乱花了。
(时间是同样的道理。)
那么,怎么才能够具备正确的成本意识?
我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日常的训练。
凡事都应该快速地计算:
需要花多少时间、多少钱?
这个时间和钱花得是否值得?
能够产出什么样的效益?
是否能够决然地放弃沉淀成本?
也就是学会做预算,这样的话事情就不会偏离轨道。
同时也要学会复盘,看看事物最后的结果是不是和预料中相符,如果不相符,为什么会发生?
以及,舍得已经投入的成本,不被已投入所累。
让这样的训练成为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决策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了。
你要不要试试呢?
没有成本意识限制了你的高效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CC BY-NC-SA 4.0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自
51T8博客!
提问如果一个人长时间不说话,是不是会丧失语言能力?
« 上一篇
2018-02-27
成功人士必须拥有的一种意识——成本意识
下一篇 »
2018-02-27